民国大洋有收藏价值吗?
在我国的收藏历史当中,有很多类的收藏品都吸引了很多的收藏爱好者,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国的收藏品,像是一些外国的旧钱币的收藏,都是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的。而现在所说的这种收藏历史中的一种,就是收藏的民国时期的一些钱币。
这些钱币因为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国民时期,所以在制作技术和制作材料上,都算得上的历史的见证者,所以他们的价值也是被很多人都所认可的。尤其是作为钱币收藏历史当中的一员的民国时期的大洋很有代表性的。那这么说来,这个民国时期的大洋就有了很大的收藏意义了。
第一:从材质而言,镍洋是近代铜元珍藏的“珍品”
有人说,镍洋从材质上而言,不过是铅与少量镍的合金,也就比不上清代铜钱是以铜为主,因而价值连铜元都算不上。其实,这种论调是对镍洋的深深误解。
我国古代的钱,从材质上分,主要分为金、银、铜、铁、铅五种。而清代的铜钱是以铜为主的,其实质还是杂铜。至于清晚期开始,铸钱局陆续采用铁钱和铅钱,因为实际使用中这些材质的钱很松软,不耐磨,流通不多,很快就被淘汰了。
近代以来,我国铜元材质绝大部分都是铜,极少数有铁铜和紫铜(黄铜)之分。少量铜元采用铅铸,但是,能够作为钱币使用的铅铸铜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铅币过于柔软,容易变形扭曲,根本不符合钱币使用的硬度标准。即使流通使用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能作为钱币使用。
也就是说,近代铜元材质大多是铜,只有少数为铁、铅。而清代铜钱材质为铜、铁、铅。简单地说,清代铜钱材质有两种;近代铜元材质为一种。清朝铜钱质地较纯,价值高于铜元。而近代铜元质地不纯,含有其他杂质的成分,价值低于清朝铜钱。简而言之,清代铜元与近代铜元从材质上的比较是:清代铜钱>近代铜元。
而镍洋其实质就是近代铜元,是铜与少量洋镍的合金。由近代铜元材质可知,洋镍虽然含量少,但毕竟是金属镍,不是白铜。所以,从材质上讲,镍洋的价值高于近代铜元,也高于清代铜钱。
第二:从形制而言,“国民银币”是最完美的钱币
我国近代以来共出现过两次大规模全国性的银本位(银主币),一次是清晚期(190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次就是国民政府在1933、1935年开始推广的“法币”制度银本位(1933—1948)。
我们见到的现代银币有两大类:一类是官方铸造的作为法币的辅币(市售银币);一类是民间现代企业铸造的收藏银(纪念币)。
清代末期,地方铸钱的中央统管,私铸钱币被取缔,但民间私铸的小银币依然流行。这些民间私铸的小银币,因为质地差,工艺不精,所以流行不广,不大被认同,所以也没有统一的价值。
1900年以后的清代末年,西方的银元大量流入我国。这些西洋银元,重量色差统一,工艺精致,图案美观,印刷新颖,因而深受欢迎。所以,民间仿铸的西洋银元和苏联银圆(唐枚银元)流行,也最被认同。
国民政府推行银本位制后,新颁行的银元,重量成色均改白银九两为一元的银本位制度(与我国清代末期的银本位制相同)。所以,从形制上看,现行银币无论是官铸的或者民间企业铸的,均重量为七钱二分(即为英币二先令),成色银九铜一。不论是哪种,均具有与晚清银元同样的价值,只是民国时期银元发行量较少,因而更显贵气,更具收藏价值。如果拿清末民初的银元(俗称“大洋”)同现在在街头上按斤称量购买的现代银币相比较,其身价岂不逊色数十乃至数百倍?
由于官方银元(俗称“小洋”)流通极少,所以其价格高于民间私铸的或者仿造的外洋银元和唐枚银元(俗称“大头”),已成为我国现代银币市场的规律。其实,从形制和材质上看,“小洋”完全可与国外同期银币相比,无论从工艺还是从图案上都毫不逊色。所以,“小洋”是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最完美的银本位(亦称银辅币)。
第三:从文化内涵而言,“小洋”题材最丰富
我国自十五世纪初叶开始以银两为单位计算价值,也就是“银主币”制度;到近代改以银元(银辅币)作为辅币(俗称“大头”),与银两并行流通。从表面上看,银辅币只不过是一种金属仿制品,但是在文化与内涵上,它却记载着我国从古至今的货币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进程。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最主要的是它承载了我国近代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
现世存世为数不多的近代中国“银本位”银元,其价值之高,珍稀之绝,在近代中国政府发行的纪念币中,除金质纪念币和原始纸币外,可谓空前绝后。
我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受外夷侵辱百余载。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重大事件,都在近代中国“银本位”银元上有所反应。由于“小洋”所反映的题材涉及近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它涵盖面之广,历史纪念性之厚重,都是非常难得的,这是其他任何种类的银圆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小洋”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载体,是中国收藏界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