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有山了吗?
清代对于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1644年清朝入关,以沈阳为清王朝的新都,并于1662年定迁北京。1723年,设江宁织造,专造龙袍。1736年再设苏州织造。18世纪后,又增设了杭州、扬州、北京、天津等地织造。由于皇帝强调织造玉料要优异,工艺要精,同时为了满足君主贵族的私利,织造玉料往往是高档的和田玉。于是,当时的玉器制造中心便陆续搬迁到了苏州、扬州等地,这些地区由于靠近和田玉的产地新疆,拥有优秀的玉匠。自此,苏州、扬州地区的玉雕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5年)在扬州设立贡玉衙门开始,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将近200年中,除了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一次焚毁外,设在扬州的玉器加工厂从来没有遭受过严重的损害。
从现存的清代精品玉器来看,做工之精密,雕琢之惟妙惟肖,已经发展到了极度精湛的地步。由于清代统治者推行"满汉合一"政策,在扬州设立织造衙门的同时,还设立了一所玉工坊,叫作"内务府」造办处"。清晚期时苏州的玉工坊还有"昭文馆"。这些玉工坊都是由皇家贵戚把持,聚集了众多技艺高超的匠人,专为皇帝、后妃们制作玉器。所以,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并没有多少顾忌和禁忌,作品大都能够突破陈规,营造出更为独特的风格,涌现出无数技艺超群的琢玉大师,制造出数千件艺术精品。
清代,不仅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采集名贵玉材,还利用一切机会搜罗名贵的玉石原料,如和亲王弘昼墓中的玉床就埋藏在地下四五百米深处,采玉工人在采玉时发现了这块重达150公斤的碧绿色的玉石,但和亲王已死去多年,这件珍品究竟用作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更令人遗憾和震惊的是,在盗墓贼的铲子和炸药破坏下,1994年5月29日终告破碎。
清王朝灭亡后,这些玉工和许多能工巧匠失去生活来源,不少人的技艺就此失传。其中一位出身于扬州琢玉世家的杨玉庵隐居北京,以制作玉器为生,他制作的一件《三羊开泰》钮方章在美国还存有真迹,杨玉庵的技艺从此流传到了国外。2003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美国大收藏家哈尔辛克氏的一件扬州玉雕《三羊开泰》也是以万美圆成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