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印花瓷吗?
看到某网站将一件清代瓷碗称为“镂空印花瓷”,且言之凿凿,云“清代印花瓷极为盛行”,笔者不得不站出来为其正名一番。否则,今后遇见更多装糊涂的买家,将错就错地将真正精美的清代粉彩碗看成是“镂空印花瓷”,而实际价值并不是很大的清代普通瓷碗当成了稀世珍品,岂不乐哉!既然称之为“镂空”,那么,就应该如同明代永乐年间的“甜白印翠莲瓣碗”一样,那才算是真正的镂空印花。而笔者手中这件清代瓷碗,不过是在碗心的白色泥壳上印花而已。而且,这种工艺在唐代就已出现了,在宋代更是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如(宋)史居正的《梅谱》云:“瓷窑绝细者,刻龙凤,纤巧奇异,不乏古雅。” (清)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也说:“宋宣政、政和间,吉州陶匠舒晓春一坯值万钱。而磁工曹文宝造极为精巧,剪彩缠枝花,尤善镂空水云文,轻妙入妙。”所以,称之为“印花”,最为恰当。
至清代时,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康熙间,炉匠吴又承以青花、五彩古铜彩为古镜,镂雕镶穿,甚工。” (嘉庆)张船山的《慎言斋丛钞》也说:“前明末,世庙时,内府尚古铜彩,彩色恍若古铜脱胎。至清代,则惟尚青花,而古铜彩几于不传。然清初尚有能者,陈澄、黄笑山其人也。”但到乾隆时代,由于乾隆皇帝提倡书法,使得众多御窑厂匠磨砚抒毫,到处留下手书痕迹,如乾隆帝在宫中填诗填词,题跋作画,以及写的“朕致政无事,观书饮酒,雅兴极浓”等,留下大量墨迹,成为清代著名书法家。
于是,为了使漆器更为美观,剔红工艺成为仿古铜器釉色的一种新方法,亦称“剔红釉”,即是在漆坯上施以素釉,然后在其上剔刻图案,再在图案处填嵌各色铜丝、金丝,以显示其纹饰金碧辉煌的效果。从乾隆朝开始,漆器与瓷器已经无法划分,很多人将二者合为一体了。
所以,将清代瓷碗称之为是“镂空印花”非常不恰当,不仅误人子弟,还将误导更多的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