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顶戴分几种?

吕聪云吕聪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男子头顶上所戴的头饰称为“冠”,从夏商周至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演变。到隋代,形成了“反折而上”的样式,显得格外挺拔。

到了唐代,出现了“真帽”,即在帽顶上套以布套或用丝线编织而成的帽罩。这种帽罩有遮风挡雨的作用,亦可防尘土。还有一种帽,戴时头部端正,不戴时折叠收藏,由丝绸制成,叫做“纱帽”。至此,帽与冠才真正分家。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作风,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帽顶上编织了冠状物以增光饰,这时的“冠”仍有区分地位阶等的区别。

元代将所有的冠加上了装饰用的骨套,并且戴起来非常严紧,这明显是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而制定的。从清代马褂上所戴“顶子”的图片中,可以窥视一二。

明代的“冠”有了严格的规定,士绅官宦都用乌纱帽,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用帽套。明代的妃嫔贵族所用的冠即“簪缨”,从前后左右上下共十二枝,用金丝连接而成;再加珍珠、珠宝作成花朵,或间以翠羽。明孝陵妃园碑上所刻田贵妃的葬衣佩饰中,就有“金银莲花簪缨二付”的记载。

清代在沿袭前人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世的作品图像中可以看到:清代男子的“冠”有暖帽、凉帽两类。暖帽又称“皮帽”,外形近似锥形,以貂皮、狐皮、狗皮等为衬里。凉帽又称“箬帽”,以藤丝织成。

清代男子戴的“冠”称“顶子”,用藤丝、黄纸扎成一圆框,框中央嵌以小铜球,然后再在“顶子”上挂上一枝朝珠,作为装饰。

在不同的身份地位的人,所戴“顶子”的款式也有差别。清代孔绪曼《风月竹枝词》云:“六品飘萧鹤翎妆,藤丝黄纸结丝阳。一身忠义图报国,敢挽吴刚酿酒缸。”诗中讲述了一位曾任福建抚标中军的中官员,在病休家居之时,手拄竹杖,头戴“顶子”,为生活所迫,每天在风月场上吟诗奏曲,以卖字为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