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怎么裱的?
画心有轴(轴头)。画心一般呈矩形,装裱时与画心大小相等的长条木条(称“木轴”或“画轴”),镶于画心背后下边,将画心、裱件、绫边都固定在木轴上。
绫边:将画心四周覆以素绢,叫做“绫边”,绫子可起保护画的作用,用浆糊将绫边粘在画心上,待裱件干后,可防止画心与笺底脱离。一般绫宽约一尺,长度比画心四周长度长5~10厘米。
托裱:将已装裱好或未经装裱的画作覆以宣纸,上板使宣纸平服在画心背后,使画作的绢或纸托住宣纸。托裱的作用是使画作不致移动、变形、裂口,以增其美观和耐久,并便于收藏与欣赏时展示。
装框:又名“装琉璃”,即用木框或铜框将画卷装裱起来,框心长宽比为3:2,框边以红绫及锦缎制作。
装轴:将画轴的两边镶上木料或竹料的轴头,用糨糊黏牢后,再用棕刷或毛刷在画轴四周横刷数次,直到轴头与木座黏合牢固为止。木轴和木座的长短和粗细,应与画心尺寸、画作内容或裱件的质量的轻重相适合。
包首:用纸将画轴两头包平,可起到装饰与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美观大方,便于鉴赏和玩赏。
装绢:若画心是绢制的,须于正面加贴一层丝织的绢,叫做“托绢”。
镶活:在画作四角钉上“别针”。镶活即边框四角处,用线绳和别针缀牢四角,便于收藏之时可以拿下来,而拿下来后,画心不会松散。
护首:用白纸将画心两端粘住,可保护画心不受磨损,增加其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