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定清代古钱锈?
钱币的锈色是鉴定古钱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伪造者还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法使伪锈与古钱融为一体,故伪锈往往是后期做出来的。而且,做出来的锈不仅不自然,且稍加摩擦即下,易脱落。
真锈则与钱面结合紧密,自然、美观,经久不脱,且种类各异,各不相同。如:红色,又称“赤锈”,包括紫绣、红绣、褐绣等。生坑钱币经地下水中的酸类侵蚀,形成氧化薄膜,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出土时间长的包浆自然,不易脱落。如明代天启大光、崇祯大天坑钱,锈色粉润,光泽悦目,可谓妙不可言,俗称“美锈”。有些生坑钱币经过几百年岁月埋藏,受地下潮润或水分浸蚀,可形成绿锈,俗称“绿绣”。如清代咸丰大钱生坑钱所生的绿锈,呈黄绿、碧绿、翠绿或黑绿的锈斑、锈点或绿锈层裹覆钱币,使钱币具有古香古色。
在古钱鉴定中遇到绿锈是值得注意的。绿锈一擦即掉,一般假钱常见此种伪锈,如清代咸丰大钱,有假钱做的绿锈浮于钱面,一擦即掉。褐色锈又称“黑绣”。出土古钱币,因受地下潮气侵蚀,形成一层黑褐色的氧化膜裹覆钱币钱面,称为“黑绣”。黑锈的颜色因年代不同,亦有深浅之分。
有些铜质差的古钱,其表面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呈紫红色或黑红色,俗称“紫绣”或“黑绣”,如清代道光时期“宝云局”和“宝滇局”出的大钱上,可见棕色斑点。
土锈又称“古坑锈”,古钱长期在地下埋藏,受地面水上腐植酸类侵蚀形成一层褐色斑痕,色泽鲜明的呈深砖红色,暗红或暗黑色的,则被称为“黑锈”。“古坑锈”与铜质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