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带皮翎管吗?
清朝八旗制度从建立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八旗制度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清王朝的不断封建化和统治地域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结构及旗务本身的管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八旗中又分化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的绿营化,从京营到绿营的完全分离等。
在武备制度上,随着康熙平三藩,统一台湾,击败沙俄以后,内忧外患基本扫清,战争需要大大减少,军队变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军队的武德化和礼仪化空前加强,具体表现在刀矛减少,弓箭成为单纯的礼什,皮甲变成操演时的礼服,而八旗的冠服亦与汉人不断融合。在皇帝经常使用带皮翎管的同时,八旗各族也出现了剃发或蓄发而顶上垂辫,辫子加红缨的现象,即类似清代汉族人的发辫。
皮弁顶子作为常备军的特有标志,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它不仅使用在八旗子弟兵手上,一些从马上得来的王公大臣也多有使用,如孔有德、尚之信等人都用皮弁顶子,并有将带皮翎管和腰刀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常备装饰物”赐给大臣的先例,如康熙赐予侍卫内大臣公佟国纲(佟皇后之兄)的马刀与皮弁顶子。八旗子弟兵使用皮弁顶子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荣誉和威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