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釉指的是什么红?
清代红釉有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两大类。高温红釉有郎窑红、豇豆红两种,低温红釉有釉里红、胭脂红两种。郎窑红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由督理江西景德镇官窑的钦差大臣郎廷极督造,故名“郎窑红”。它仿明代鲜红釉,即宝石红釉,用铜红作呈色剂。釉色鲜艳深沉,釉质肥润。由于釉汁较厚,在高温焙烧时,釉流淌如熔汁下垂,犹如脱胎,故清初曾有人称之为“脱胎朱里”,或“宝石红”。郎窑红釉器通常用一些薄胎的器皿烧制,如瓶、罐、笔筒等。
豇豆红釉是清康熙朝由督理江西景德镇官窑郎廷极主持烧制的,是用铜红作呈色剂的极为名贵的高温红釉,因釉色酷似红豇豆而得名。豇豆红,娇艳无比,色调深浅不一,一般浅色调居多,深色者有“美人醉”、“娃娃脸”、“孩儿面”之称,色深者称“大红色”。这种红色娇艳无比,色调深浅不一,是在同一器物上,施以薄釉,由于铜在釉中对温度和气氛适应范围极小,烧出的成品红色深浅有很大差异,很难掌握。烧制的成品色调变化很大,深的为“大红袍”,粉红者为“豇豆红”,而浅红色泛青者为“美人脂”。由于这种红釉非常娇艳,红得深沉透亮,加上色晕斑驳,不露本色,釉面又常带有绿苔点,就像带有一丝愁容的女子,古人曾用“桃花泛”、“婴儿面”、“美人醉”等极其优美的名称来描写这种釉色。豇豆红常与白釉结合在一起使用,即在器物内壁和底面施以白釉,而外面则施以红釉。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好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呈红色,故称“釉里红”。由于受铜在釉中对温度和气氛的适应范围极小这一限制,烧制的成品色调深浅有很大差异,烧制时难度很大,因此呈色稳定的优质釉里红器,极为名贵。釉里红器的品种,元代有瓶、罐、盘、碗等,纹饰有缠枝莲花、牡丹、菊、兰、婴戏等。从清康熙朝开始,还有绿里红器及黑地白花釉里红等品种。清代釉里红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康熙朝产品最多,除釉里红外,还有绿里红、黑地白花釉里红等品种,器物有盘、瓶、碗、军持等,纹饰有菊、牡丹、蕉叶、兰草、云龙及婴戏等图案。
胭脂红是清康熙末年发明的,是由进口“洋金”(金红粉)配制而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高温红釉,釉色娇艳柔和,有深浅两种釉色,深者称“胭脂紫”,淡者称“胭脂红”。胭脂红色浅的部分,露出浅黄的底色,更显得妩媚动人,因此有“少女潮红之面色”的誉称,俗称“桃花片”或“娃娃脸”。康熙朝的胭脂红器是用吹的方法施釉,器物以小件为主,盘、碟、瓶、罐等都有制作,器物里外全用胭脂红釉烧成。器身较薄,底部露白釉,外壁有釉汁下流痕迹。雍正朝的胭脂红器一般多用作茶叶末、仿哥釉、仿均红釉等的加彩,也有少量的器皿用胭脂红烧成。乾隆朝的胭脂红色较晦暗,釉汁比雍正朝的薄,施釉有时用浇的方法。清乾隆朝以后的胭脂红釉器已日渐衰落,色淡并有黑色小斑点,甚至变成为粉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