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如何表现精气神?
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些资料里看到“书画同源”一词。关于“书画同源”一词的由来和出处,说法不一。有人说出自于《淮南子·原道训》;也有人说源于王羲之的《记白云先生书诀》中“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极八柱,知其气阂。穷潜晓达,观其颐而四会,方知死生神明,返机回变。文以尽气……”,“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等说。还有人说是源于唐代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所载的“书画用笔同势”。更有人说,“书画同源”源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还有人说,这种说法在元代更被重视和强调,并有相关例证。
“书画同源”,顾名思义,就是说“书”与“画”是同一个源头(起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得到佐证。一般我们通过资料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甲骨文、金文皆是象形文字的形态代表。在早期,还没有所谓的“画”的界说时,文字与图形(即画)是合为一体的。从甲骨文与金文的形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中所包含的绘画(图形)的成分(形态)。而且,就文字与图形的表达手段上的本质而言,最初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可以说,文字与图形,原本就是同出一源。因此,古人对于“书画同源”一说,并不需怎么质疑。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书”和“画”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形态和功能各自独立。在表现手段、审美标准和表现形态上各自成型。“画”侧重于色彩的运用,以空间造型为表现方式,以再现和表现客体为主;“书”侧重于用线造型,较少色彩,以笔法和结构的结体为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但侧重于表现主体的书写意识。因此,两者在后人眼里变得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了。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书画本来同,谁使异功夫。……若作好画人,必教入楷书。楷书不可百,要须读二王。……学诗当学陶,爱琴爱无弦。期公且少安,奸猜纷易间。”(黄庭坚《以右军书寄张长史书草及画与杨明叔》)。“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右军困掣肘,左军森绝伦。于今数千载,举指换星辰。当时各年少,回首皆埃尘。……”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由此可见,即使“书画同源”,但“书”与“画”的表现手法与技巧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说“书画虽同源,殊途而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