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贴是谁的书法作品?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先帝遗志,改良政治,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忠心,表达了其“北定中原”的决心。此表达意恳切,肝胆相照,于是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表奏名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感叹。后与《陈情表》《谏逐客书》《季氏将伐颛臾》《陋室铭》《治安策》合称“古代散文六大名篇”。
《出师表》传世版本较多,流传甚广,有苏轼、陆游、文征明、董其昌等名家圣手的书法,以行书、楷书最为精彩。苏轼的行书、董其昌的楷行书的《出师表》,均为书画杰作,堪称国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为苏书行书《出师表》,后纸还有明董其昌跋和清代臣工等人的题跋。清代列为内府珍赏法书,三希堂专藏,编入《三希堂法帖》。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玩权舆”等印章。后转辗落入民间数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为英军所掠,幸得西哲士丁司维尔回国后保存得当,于七十年后的1970年在北京由其后人售归故主故宫博物院。
《出师表》又名表文,是魏明帝太和元年,蜀主刘备病危,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时,诸葛亮向后主刘婵呈表的一份遗表。这份遗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忠心耿耿、报效无穷,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与抱负。因此,它是诸葛亮忠心不二、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一篇感人教文。故为历代书法家乐于书写的优秀篇目,尤其是行草书家的钟爱与偏好。因此。临仿者代不绝人,名家所书,层出不穷,成为墨迹收藏上乘之珍品。在这些诸多书家的传世作品中,要数北宋著名大书法家苏轼书写的行书《出师表》为最佳。
北宋书法,虽有“宋四家”的出现,但较之唐代要逊色得多。因为北宋初期,仍沿用唐末五代成法,承继着“二王”余韵,崇尚法度,在此环境下,书家们的作品较为拘谨,无大作为。待到徽宗年间,虽有“瘦金体"的出现,但在整体上,书家们对“二王”之法和唐人楷法已有反感之意,尤其米芾,提倡作书要“取古之章法而自布之”,“字之形势要尊卑有别”,“学书须得趣,他好毋涉”,作书“少肉乃筋生,太瘦骨乃出”。故,北宋中期以后书家的创作,逐渐从学唐人法度回归“二王”风神,在行草书上取得较大突破。米芾的行书最为出色,其“八面出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草书欲圆转迢递”等见解,成为行草书创作的圭臬。他的理论与实践直接影响和鼓舞了苏轼和黄庭坚,使他们“因厌唐人之论,一变而入于晋”,把晋人风流韵致和唐人法度重新熔于一炉,并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宋代书法面貌一新,取得了后人瞩目的业绩。
在此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大文豪苏轼。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皆善诗文,有“三苏”之称。他才情焕发,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东坡七集》和《东坡志林》等存世,与黄鲁直、米南宫、蔡君谟并称为宋“四大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