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蜡法铸造在清代失传了吗?
失蜡铸造工艺在清代中晚期几乎失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在生产实践中恢复和改进了传统的失蜡工艺。
失蜡铸造源于中国,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就已掌握此法,公元前15世纪已在地中海各地普遍应用,后又传到中国和印度,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失蜡铸造工艺已经失传。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现蜡文化的陶质艺术品,从春秋到战国,中国匠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失蜡法铸造技术。
1972年在河北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的错金铜牛,就是一件运用失蜡铸造工艺铸造的精品。1992年在广州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了8件重达100多公斤的青铜鼎,其中名为“透光镜”的铜镜之所以能在1990年入选“全国七五期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原因在于它运用了早已失传的“失蜡法”制造工艺。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生产实践中,在继承过去流传下来的“蜡捻子”技术,总结了传统佛像铸造经验的基础上,恢复和改进了传统的失蜡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