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书法多大尺寸?
作者用“北国”代替北方,用“千里”说明雪的大面积分布,又用“欲盖弥彰”来描写积雪覆盖山峰的雄伟景象。下阕描述了作者心中的伟大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曾经建立丰功伟业,但是,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拿破仑和孙中山则因时代不同而未能实现他们的抱负。通过对比突出当今中国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新中国领导人就是改天换地的人物。 整首词中除了“俱往矣”“还看今朝”中的“了”字外,无一字是平声韵脚;而且,这首词上下两片各有一个四言句作为领字(即上片中“望长城内外”一句,下片中“数风流人物”一句),把全篇的声调统摄起来,增强了全词的气势。
1936年2月北上抗日的途中所作。此词描绘了中国北部雪原壮观的景象及词人的豪迈胸襟与远大志向。毛泽东当时正在陕北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对伟大的祖国和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豪情万丈,气吞山河。于是写下了这一豪放词杰作——《沁园春·雪》。 由于作品篇幅较长,不便于在本文一一列出诗词内容,因此附上全文供各位参考赏析。
沁园春·雪 【创作时间】1936年2月 【所属文学体裁】词 【作者】毛泽东西北风烈,长城内外①,惟余莽莽;②大河上下③,顿失滔滔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⑤;欲与天公试比高⑥.须晴日⑦,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⑧.江山如此多娇⑨,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⑩.惜秦皇汉武⑪,略输文采⑫;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⑬;一代天骄⑭,成吉思汗⑮,只识弯弓射大雕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⑰! 注释译文 词语释义
1.长城内外:指内外蒙古地区。 2.顿失:突然失去。 3.黄河:指流经陕西、山西境内的渭河与汾河,后来泛指黄河流域。 4.莽莽:旷远的样子。
5.原:高原。 6.与:这里为挑战的意思 “要跟老天比比高低”。 天公:自然界的创造者 7.晴日:晴天。 8.妖娆(ráo):美丽多姿。 9.娇:柔美。 10.英雄竞折腰:英雄争着为它弯腰折节。比喻争着为它效劳。
11.惜:可惜。 12.略输文采:略逊一筹,欠缺一点文才。 13.逊:比不上。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诗文方面杰出成就及优秀气质。这里是“才华”或“文采”之意。 14.一代天骄:一代具有英雄气概的天之骄子,也就是一代英雄。
15.雕:一种猛兽,也指英勇善战的人 (3)须:等到 (4)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天色洁白,太阳的光辉照射之下,白雪映衬着艳丽彩妆。
(5)折腰:弯腰行礼。表示敬意。
(6)“俱往矣”三句:全部过去了,请看看今天吧!
“今”是指什么?毛泽东认为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伟大力量。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对自己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自信。 创作背景 1936年春,朱德等红军将领多次致电中共中央,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张学良等人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也在接受中共的主张。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应当时爱国人士电邀,从陕北前往天津开展统战工作的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决定派毛泽东前往东北军驻地——河北张家口,与当地爱国人士举行座谈会。 1936年2月初,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驻在西安城内的西北“抗日救国联军"总指挥部。这时,蒋介石命令总指挥部撤出西安。为配合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毛泽东亲率部分工作人员东渡黄河,前往山西延安。途经太原时,毛泽东约晤阎锡山,商谈合作抗日大计。阎锡山表示欢迎毛泽东前来临汾指导。 当时正值塞外严寒冬日,毛泽东一行冒着刺骨寒风长途跋涉来到晋绥边界宁武县的芦芽山顶,视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随后继续向东,于1936年2月中旬到达山西西部黄河沿岸的临县。此时,周恩来、彭德怀已先期抵达此间,并派交通员去迎接毛泽东在临县的西峰崖渡过了黄河进入陕北苏区。接着毛泽东又马不停蹄赶往陕北苏区中心瓦窑堡,参加并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会后不久,毛泽东即由陕甘红军领导人徐海东、刘志丹陪同赴瓦窑堡以东的佳县神泉堡住了一段时日。在这里,他和朱德、周恩来商议了东征作战计划,决定出兵打几仗,收拢一批散处各地的部队和武装,发展陕北苏区。经过精心准备,东征战役于1936年4月下旬发起。
这次出征比较顺利。红军在东征战役中击溃了山西阎锡山的军队,扩大了红军政治影响,筹款5万余美元,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收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正当毛泽东忙于指挥和东征之际,却意外接到了宋庆龄、冯玉祥等人联名发出的邀请信。原来北平爱国进步人士鉴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愿再让国共双方流血打仗,一致希望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到北平去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于是,毛泽东决定乘回师陕北途经济南时顺道去北平一游。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