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书法字帖?

白诺齐白诺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古往今来书法家很多,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很多,那么这些人的书体究竟能不能称为“帖”呢? 首先说有没有“帖”这种东西吧…… “帖”这个字很早就有了,但是最初的意思可不是指书法作品。西周金文有“丰帖”,是车马器上的铭文,意思是装饰得平滑整齐;秦代的小篆把“丰”写作“ ”,《说文解字》曰:“从示,寺省声,一曰祭也,从夊从乙。”段玉裁注:“凡祭必丰美之,故从示,此说非也。”“丰”字的本意就是祭祀用牲肥美,而“丰”在字形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下部像跪着的人形,二是两竖中间有点,表示人跪拜的样子。

汉代隶书将“丰”写成“”,虽然字形变了很多,但还是可以看出“行礼”的特点。所以“帖”最初的含义就是“行礼”,后来这个意思就演变成了“恭敬”、“谨慎”的意思了(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字典叫“辞典”不叫“辞帖”)。 到了唐代,楷书盛行,人们开始把楷书作品叫做“帖”,不过当时“帖”的内涵还比较窄,主要是指一些著名书法家临摹古人名家的作品,而且这种书家临写的作品往往比原作小很多,因为要装裱成手卷来观赏啊! 宋元时期,人们发现唐人写的楷书有很多缺点,于是开始追求一种瘦硬流畅又有唐人韵致的行书,王羲之的《圣教序》和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就成了学书的范本,这个时候“帖”的含义进一步扩大,只要是书法作品都可以叫做“帖”,这跟当时宋代提倡理学有关系——所谓“格物致知”嘛~所以要研究每个笔画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学问,自然也要研究古代名家大作的来龙去脉(不然怎么知道人家错了)。

明代中后期又出现了“帖学”,就是指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一系的书风,并且形成了一个学派,清代的“扬州八怪”中的黄慎、郑燮和王铎都是“八怪”中的书法名家,他们也是“帖学”的代表人物。 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主持编撰了一部大型书法丛帖《三希堂法帖》,其中收书234家805件,可以说这部巨著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帖”的标准——“帖”必须是名人名家的精品之作,而且还要是手迹真品。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标准。 在我看来,中国的“帖史”实际上就是从唐到清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段历史的范围之内,只要符合“帖”的定义就可以被称作“帖”。

至于题主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帖”的范围还是很广的,你提到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代表作也都是公认的“帖”,只不过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每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不同,所以他们的书体也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题主是想问谁谁的字帖最好,我只能说这是因人而异的,毕竟没有哪个人能真正完全学到古人的笔意,所以还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吧~

池门宝池门宝优质答主

1、《文赋》,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作。此碑书刻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十月廿七日。碑阳文共30行,每行29字。其字结字整齐,结构严谨,笔法圆熟。在隶书中夹杂着不少秀丽的笔意,是魏碑中的名品之一。有刻本传世。

2.《李斯草篆》 (清)蒋和著。蒋龢,号海山,江苏苏州人。精于鉴别古印。他临摹的“李斯草篆”,字体疏朗秀丽,颇得神韵。并有款识云:“乙丑孟春之月,仿李斯草篆,海山自赏。”“乙丑”即公元一九三五年。现藏上海博物馆内。

3、《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晚期作品。碑高175cm,宽84cm。共30行,每行69个字。书体为楷书。此碑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一七八年)四月十二日,位于陕西西安东北约15公里处的西咸新区王曲乡曹村人所居之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