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洒金贵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洒金”。 通常来说,翡翠的皮与肉相接的部位,有一层薄薄的表皮(或表面风化层),这层表皮的颜色可能为淡黄色、蜡白色等,这被形象地称为“洒金”(也有称“洒银”的)。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带皮的翡翠都有“洒金”。 因为这层极薄的皮是后期形成的部分,往往在风吹雨打之后会剥落,只有那些保留了皮和“洒金”的翡翠,才能称之为“满身披金戴银”。 所以如果看到一款翡翠,有皮无“洒金”或者无皮但有“洒金”,那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其次,我们来具体看看“洒金”的作用及形成的原理。 “洒金”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因为光线照射到翡翠上产生漫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翡翠的结构。 大多数的翡翠都含有结晶颗粒,这些颗粒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是椭圆形,有的则是长条形。当光线射入这些形态各异的晶体中时,会被切割分散成若干束(即衍射作用);而那些没有明显结构(即不存在结晶颗粒)的翡翠,产生的衍射作用就更弱了。所以没有“洒金”的翡翠并不等于没结构,只是衍射作用很弱,我们无法观察到而已。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翡翠虽然产生了衍射作用,但是强度很低,因此我们仍然看不到明显的“洒金”,例如:玻璃种、冰种等高档翡翠。
一般情况下,糯种及糯种以下的翡翠才有较明显的“洒金”。 “洒金”的程度与透明度有关。一般来说,越透明的“洒金”就越不明显。 这是因为透明度高,内部结构显示的强弱差异就小,因此衍射作用就比较弱。反之,如果透明率低,那么产生的衍射效果就会相对明显一些。
我们来看看“洒金”在翡翠鉴定中的作用。 由于“洒金”是自然的光学效应,因此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都会看到“洒金”的现象。这是判定翡翠真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带有“洒金”的翡翠往往看起来更具灵气,所以许多人在购买时会特别留意是否有这一特性。不过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带“洒金”的翡翠价格都很高,还要结合其他因素来综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