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通称翡翠吗?
“玉”和“翠”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得很频繁,但它指的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玉器、玉石器。《礼记·曲礼上》:“玉不琢,不成器。”这里的“玉”字,指的是天然形成的宝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玉石。
《论语·公冶长》:“子贡赞孔子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里的“玉”也是指的天然玉石。 后来人们发现,天然玉石大多是晶质体,颜色以透明、半透明为主,有的夹有暗色条带,很像木头的纹理,因此用“玉”来称呼这些天然玉石,似乎也有些不妥当。于是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玉”来称呼那些加工精良、质地细腻、颜色美丽的天然玉石。这就是“玉”字表示美好事物的来源。 当然,这种用“玉”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仅限于一些自然界的矿物晶体或者由它们加工而成的饰物或器皿之类。如果用于形容别的物品,其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比如《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里说的“玉”就是珍贵的意思——只有南国的梧桐树、北地的练实和醴泉才能满足的要求。
至于“翠”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个颜色术语,专门用来形容绿色。不过它最早可不是这么用的! “翠”的字形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从字形上来看,“翠”字左边结构可分解为“士”与“羽”两部分——“士”表示与土地有关的意思,“羽”代表的是一只鸟,整个字意为“长羽毛的土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真是有点莫名其妙)。可以想象,一块土地里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而且都是长翅膀的——这自然是极为夸张的比喻。
《尔雅·释地》:“东方谓之青龙。”“青”字就是来自这句里的“龙”字。“东”在古文字形体中像太阳升起的样子,所以“青”最初是指“东方之木”,也就是今天的草木,而不是指蓝色。后来,“青”才逐渐发展出蓝色的意思。 那么问题又来了:古人为什么把绿色的宝石叫做“翠”呢?这就要提到另一个跟“翠”有关的字了——“崔”。
“齐”字的字形演化是这样: 上面的“高”表示高耸的意思,下面部分就像一个人站立的样子。整字表示“高而直立的人”,引申义为“站着的英雄”,“崔”字就是这个意义的“齐”的简化字。 那么“崔”字又怎么会和绿宝石沾边儿了呢?这得从古希腊说起....
话说近代西方流行一种名叫“巴比伦金砖”的宝石,这种宝石原产于希腊东北部和土耳其接壤地区,形状类似方解石,但硬度较大,表面有柔和的黄光,内带有浅黄色到深黄色的条纹,如同阳光穿透树林时所形成的色彩斑斓的阴影一般。因为色泽艳丽,光彩照人,西方人称这种宝石为“chrysolite”,翻译成中文就是“翠石”——这个“翠”字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这种“chrysolite”传到日本,日本人觉得这个词读音有点像“しゅじのりて”,第二个字“之”是“之”,第三个字“石”是“いそうご”,合起来就是“水仙石的日语拼音”,于是就用“翠”字来称呼这种宝石。再往后,“翠”就成了绿色宝石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