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杂质是怎么形成?
在地质学中,将矿物成分中含有不同数量其他矿物的称为“杂岩”,其中含有一定比例其他矿物的岩石称为“混杂岩”(mixed rock) 这些“杂物”的成分和含量一般用全化学分析方法确定。根据“杂物”的性质可分为:
①变质成因的“杂物”。由矿物晶体在变质过程中重结晶作用或变质溶液的重结晶作用所形成。②构造成因的“杂物”。由造山运动或其他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碎片混入正常岩石中而成。③侵蚀沉积作用的“杂物”。由风化作用、冰川侵蚀作用、河流冲刷等所带入的正常矿物或次生矿物质颗粒。
此外还有由于地球物理场的影响导致的“异物迁移”现象产生的“杂物”,如由于磁场影响导致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被吸聚而形成的团块,再经外力作用而迁入翡翠中,或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接触变质带内由磁铁矿形成晶形完好的针状晶体,这些都是构成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天然翡翠的各种色根的主要原因。 总之,无论是何种原因形成的“杂石”,如果它们分布不均匀,在基质中呈星散状分布,且不影响宝石的光学性质时,可视为瑕疵;若其分布较集中,且有一定的形状和颜色(多呈线状、带状或条带状),则应视为颜色及色调中的“色根”,从而影响宝石的质量。
翡翠的B货,C货,B+C货中的一些杂质与原生翡翠的内部细节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给翡翠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实只要我们认识和研究了翡翠的这些内部细节特征的B,C货成因及规律,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差别达到B、C货翡翠的鉴别目的。根据对B、C货翡翠的认识以及实际鉴定经验,总结出以下鉴别特征:
首先,B货翡翠的裂隙及杂质胶质为无色或浅黄色,而原生翡翠的絮状白棉和暗色的杂质则呈灰白色至暗白色以及浅黄色。
第二,B货翡翠的裂隙胶质均一性好,无色或浅黄色的胶质常有突起和包体折光的亮点出现,而原生翡翠的石花及暗色的杂质浸染不均。
第三,B货翡翠的裂隙胶质与翡翠基质无成因联系,界线十分清楚,呈网脉状、杂乱状并常呈定向带分布,而原生翡翠的白棉及包裹体与翡翠的基质有成因联系,分布上无一定规律,与翡翠的基质界线不甚清楚。
第四,B货翡翠的裂隙胶质在滤色镜下显绿色,而原生翡翠的棉絮及内部包裹体在滤色镜下背景基本不变。除此之外,B货翡翠的石英胶体有荧光,而C货翡翠的人工染色部分在长、短波紫外光下无荧光。
第五,C货翡翠染色不均匀,色根与翡翠基质界线清楚,与天然翡翠绿色色根浸染晕散的特点区别明显。同时,染色所致的绿色在滤色镜下呈红色。实际鉴定工作中,B货翡翠与C货翡翠常常相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