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会子”和“交子”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有价货币是“会子”,又称“官会”“交钞”等,始于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到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废止。 当时商业发达,各地出现许多集市,如宋代著名的“四大集市”,分别为:苏州的盘门、杭州的西湖、武汉的三山、广州的花城。这些集市中交易量非常之巨,而传统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产生了交换媒介——货币。
但是宋朝时铜币铸造量非常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于是开始发行纸币——“会子”。
会子的发行量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定,有细软、中粗、繁密之分,分别对应小额、中额和大额的付款要求。会子的面额大小依地区而定,如四川地区初期的会子面值就以五千文为最小单位;江南东路则发行过一万文的会子;两浙路则发行过六万文的面值。 会子以银为本位,与银的价格挂钩,每枚会子折合白银一两,在发行之初,每年由政府兑换一次,后来改为三年换次。
由于会子以银为本位,所以可以自由兑换成白银。为了便于结算,政府规定:十文会子等于一两白银,二千文会子等于一贯铜钱(一千文)。如果商家收到客户付的会子较多,可持票到官府兑换。 如果有人持大量会子找政府兑换白银,政府要先核实其真实性,然后按现行价格以银代钞交割。为了防止有人伪造会子,在每张会子上都加盖印鉴。 到了南宋末年,全国共设立了六个制钞作坊,专造会子,并严格限量发放。据史书记载,每张会子都必须由两位以上官员联名盖章,才算有效。
除了宋朝外,金朝也曾印制过纸币,叫作“交钞”,不过没有流通开来,使用范围很小。 元朝时曾一度停止发行纸币,到了明朝建立后再次发行,不过此时纸币的规模已经远远小于前朝。 清朝时继续发行纸币,称为“银元票”,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正式废除。 “银元票”的特点是与银元等值,而且可以使用银元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