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后期会废除吗?
当然,只不过不会“废除”这个词这么戏剧化。 纸币的发行原则叫做“限量发行”和“零息债券”即政府将纸币的发行量以债券的形式预先发放给银行体系(商业机构、个人)然后银行再贷款给需求者。这个过程中如果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上升,这时银行就有动力增加贷款规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反之则减少贷款规模。这里市场的需求其实也就是社会的财富总量与购买力之和。 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只要保持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通缩率很低)且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话,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相等,那么纸币的发行量等于社会财富的总量,这时人们持有货币的收入等于零,而放弃收入去持有货币的损失也是零,所以没有人会退出市场去持币。这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他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因素导致人们即使不需要现金时也要持有现金,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 但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微观主体的对称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银行很难判断哪些企业能够盈利,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只会给那些利润预期确定的企业放贷,而市场总需求的一大部分就会由这些企业所构成,另一部分就是政府的公共支出。这样市场上货币的总量就小于社会财富的总值,于是出现“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在现实世界中是有其存在的条件的,并且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数次。2013年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有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凯恩斯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相当戏剧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即政府增加支出,即使负债也要扩大支出,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和税收,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财政亏空。 这似乎有点滑稽,但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纸币制度的优越性否则政府只能采取黄金或外汇储备作为支付手段,这无疑增加了交易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