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五十元最早哪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战局变化及苏美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进驻东北并迅速占领关东军各大基地,关东军在东北的印刷厂也被迫迁往苏联境内,所以,当时在中国流通的人民币是最后一种以“元”为单位的中国法定货币(除第三套人民币二元券背面地名“乌鲁木齐”外);因为其单位“元”是以孙中山先生头像为图案的“国币”,而第五套人民币五元纸币上的图案就是它。 虽然第四套人民币和第四套硬币还在流通中,但是它们的发行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普遍匮乏,人们手中的钱根本不值钱,买菜用粮票、买布用布票、买油用小铁桶,而当时最宝贵的货币——“金圆券”,在黑市上也只是兑换几分钱。
那时,除了部分特殊岗位和有特定关系的能领到外汇券外,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外币。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一元的概念就是指一块纸币,而不是指一美元或者一英镑,甚至也不是指一欧元或者一澳元等等。 直到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副食品开始涨价,人们手中钱的购买力逐渐下降时,人们才突然发现,一元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一元的概念了!比如,一头猪原来只要几元钱,但是现在却需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于是,大家才开始重视起作为“主币”的钞票来,开始注意纸币上那些面额的数字——那不仅是国家信用和尊严的象征,而且也实实在在地代表着老百姓自己的利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