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人民币是非币多少?
题主既然贴了经济学的标签,那就不妨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虽然方法比较老)。 假设中国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货币市场(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是为了模型简化而假定),并且只有两种货币:人民币和港币。不考虑通胀等因素,则一个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可以写为 u=f(N_R, N_H) 其中 R代表的人民币, H代表的是港币。
N_R 和 N_H 是两种货币的数量。 f是U的凸向原点的函数。如果给定一定数量的RMB,人们总是偏好更多的HKD而不是RMB。由于RMB不可兑换,所以如果持有RMB的人多了,必然会要求更多形式的流动性比较好的HKD。
此时,因为需求增加,供给不变,必然引起RMB汇率上升。反之,当需要减少时,必然引起RMB贬值。 所以题主的问题就变成了 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人)究竟应该发行什么样的货币(即本币与外币的比例)才能使自己的货币利益最大化呢? 显然这一个问题可以用最优化的方法来解决。设元/角/分为单位,则每个单位的主币和辅币数量都无限多。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钱,都可以花完。这样整个经济和货币的问题就转化为了一个无约束的最小值的问题: min f(N_R, N_H) s.t.0<=N_R+N_H<=100 利用一阶条件就可以求出使总效用最大的最优货币量。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货币量和利率的关系。上面把货币量对利率一阶导数当作常数处理,事实上它应该是负数才符合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把它带入到上述最优化问题中,则可以得到一个包含利率的二阶微分方程。不过,考虑到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信贷配给和非对称利息率政策,这种模型的偏差并不会太大。
最后,这个最优化问题的解一般是不唯一的。如果考虑多种商品的情况,则需要加入额外的约束条件才能得到唯一解。 以上只是用一个非常浅显的方法解释了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中性”这一概念。事实上很多经济学的教材都会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来推导出货币中性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