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五毛钱是什么?
现在的人可能不会想到,5毛钱在以前是多么大的一个数目! 先来看一组数据[1]:1948年发行的第一批人民币中,500元/枚的“帆船”币和50元/枚的“拖拉机”币发行量分别是6亿元、12亿元,而当时全国的棉花产量也不到300万吨(按每吨5万元计算合计为15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当时把全国所有的棉花加工成棉纱,然后纺织成布,做出来的衣服全部卖掉,也就值6亿或者12亿元的财富。而这2种面额的人民币在当时实际上已经属于大面值了,因为最小的面额是1元,也就是1元钱等于5角钱。 当然这组数据并不反映真实的购买力,毕竟生产水平低,人们的收入也低。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同样处于近代的清朝末年的物价水平,就会发现5毛钱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强的了。
据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省河间县每年向朝廷缴纳的粮价是470万石(1石=150斤),而在同一时期该县的猪肉每斤价格是30文钱—50文钱(相当于现在的6块—10块钱一斤)。[2] 又据载,同治元年(1862年)江南水患,苏浙两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高达2000余里。清廷下旨赈灾,按照惯例借粮贷款,到期还本付息。但到了第二年,即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江苏、浙江两省共只偿还100多万两银子,剩下的一分没还。
当时1两白银大约价值人民币200元,而1千文铜钱大约值20元人民币,换言之,这10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2个亿,而这已经是江苏省和浙江省两年间的全部财政收入了。 最后,再来看看明清时期的劳动力价格——据说崇祯皇帝为了修建宫殿,曾经让太监们到民间买婢女,结果2000名太监一天就花了30多万元(折合成人民币),购买婢女2600多人。
参考资料: [1]1948年是民国三十七年;[2]道光二十年《河间县志》卷六《食货志·财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