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米黄釉小碗价值多少?
这个色调是仿古中常见的“暖色”,所谓“暖色”,就是看起来比较“艳丽”、“厚重”和“繁密”的色彩感觉。从色彩学上来说,人眼对“暖色”比“冷色”要敏感一些;从美学角度来说呢,“暖色”又总是和“喜庆”、“热闹”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看到“暖色”的时候,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 因此“暖色”的陶瓷器,总受到人们的喜欢。 而仿古的“暖色”当中,又以“黄陶”最为常见——因为黄色的色调非常浓郁,而且非常厚重。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种黄色叫作“土黄”或“棕黄色”——是一种偏红的调子。
当然,这种“土黄”或者“棕黄色”并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调出来的。 在古代,黄色可是个忌讳的颜色——皇帝的衣服不能染黄(染黄了就是僭越),皇帝的座位不能铺黄(铺了那就是大逆不道),连鸡蛋都不能蒸成黄的(鸡蛋黄了那就是丧尽天良啊!)所以呀,这种偏黄的色调就叫作“间色”。 不过,到了宋朝以后,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黄色渐渐被赋予了“正色”的含义——毕竟“尊孔”嘛,而孔子最喜欢的就是黄色的衣裳。
于是,这“黄色”就由“间色”变成了“正色”,而且从宋一直到明清,都是如此。 比如说,咱们中国人自己画的“四君子图”里,竹子的颜色是青绿,兰花的颜色是淡紫(蓝紫),梅花的颜色则是深红(绛紫),唯独这“杏”的颜色是最显眼的“黄色”(白底暗黄粉色),这是为什么呢? 这原因嘛,也很简单——“黄色”是正色,而“正色”在画中的位置,那是必须要“正”的。 因此呀,这“明暗”就要拉开来了——深色的部分要“亮”起来,浅色的部分要“暗”下来,只有这样,画面的色调才能“稳”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