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日封收藏价值吗?
如果只以“收藏品”观点来看,当然有价值。但是,我们作为邮集创作者和集邮爱好者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更深入一步分析。 先来看一下台湾的首日封是如何定名的—— 以发行日期命名。也就是说,它的名称与邮票、邮资票券一样,是以“纪念”或“广告”的性质出现的,只是这种“纪念”“广告”是发生在邮政部门的事,所以有“官方”色彩。 但是,台湾地区“官方”发布的所谓“首日封”实际并不“首日”! 因为在台湾,任何新邮发行都没有“首日”的概念(比如加印再版);而以“发行日期”命名的“首日封”实际上是以“邮寄发送日期”为开端的,也就是“实寄”日期。这个日期通常比正式发行的日期要晚几天到一两个月不等,甚至更长。因此这类“首日封”完全不存在“首次”的问题。 如果硬要用一个词语描述这类“首日封”——“迟到的祝福”或许比较恰当。只不过这种“迟到”是没有“惩罚”的。
但此类“首日封”有一个特点,它所纪念的事件确实是在“首日”发生的,不过不是“官方”首日的邮政业务,而是“民间”的首日行为。这种现象在台湾新邮中相当普遍,也最具台湾特色。 举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1983年10月25日,台湾开始发行《中国旅行社》普通邮票一套6枚。该套邮票在台湾邮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所纪念的事情在台湾“官方”来说是第一次:即从1983年起,台湾居民出国旅游必须通过中国旅行社办理。
可是,这套邮票在具体执行发行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因为预定发信量大于实际发信需求,导致许多信件被原箱退回。于是,在一个月后的1983年11月25日,台北邮局部分网点又按照原址原码重新投递。 这就是说,其实当天邮局工作人员是按正规程序把邮戳盖上,只是由于误操作等原因使一些信函被退回。
对于这种情况,台湾邮政部门采取了“补盖”的办法,即在信件被退回来的第二天,用一种特殊的“补盖”戳将其重新送到收件人手中,而且这样的“补盖”戳在台湾邮史中还留下丰富的记载。 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但它却实实在在造成了新的“首日封”邮品。这类因错误而导致“额外”的“首日封”其实有着很大的收集难度,它们往往被归类在“误戳”或者“欠戳”之中,但其本身的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