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国钞有收藏价值吗?
从2010年9月1日起,第四套人民币正式退出流通舞台。自那时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有关第四套人民币收藏投资的讨论就从未止步。那第三套人民币退下流通舞台时的情况和如今这第四套人民币又是什么情况呢?
第三套人民币是从1962年发行的起,到2000年退出流通领域的。其间它经历了1974年、1980年、1987年和1996年共四次更大规模的连续印花和改版。1986年发行的80版50元、1987年发行的87版100元、1991年发行的91版50元2元被公认为第三套人民币中的“珍品”。其中,80版50元和87版100元的发行时间比较晚,其面额分别比80年版的40元和70年版的100元增加了10元和5元,俗称“五十、一百”冠字,数量较少。91版50元,俗称“50珍”,因其存世量更少而更显珍贵。
2000年前后,国内开始出现专门收集、研究第三套人民币的“集币爱好者”。他们将一些“珍稀”品种如80版50元、87版100元、91版50元等编成系列继续收藏。但总体看,第三套人民币投资组合中的品种不多,整个收藏系列的风险性相对较小。
而近年来第四套人民币的价格可谓是一路狂跌。从2010年9月第四套人民币退出流通之日起,其收购价格就开始不断下调。其中,80年50元原价为17万元以上,截至到2011年6月,80年50元的收购价只有5万多,一年时间跌幅超过60%;90年版100元,原价为148000元,到了2011年6月,只有32400元,一年跌幅78000元,跌幅59.7%;90年版50元,原价为29800元,2011年6月只有8900元,一年跌幅20900元,跌幅70%。综合今年截止6月的数据,第四套人民币所有券别平均跌幅在55.5%。
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第四套人民币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其中各券别的绝对数量和升值潜力的幅度都差距甚远。
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呢?第二套人民币是1955年开始发行的,1999年1月1日停止流通兑换。退出流通领域的原因是由于第二套人民币的币值过高,不利于人民的正常生活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以来的二十几年间,历经了多次政治、经济风云变幻,在流通中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1972年2月,第二套人民币开始接受国内外货币单位的调整;1979年9月,第二套人民币再次接受贬值调整。在这些外力推动下,第二套人民币中各个券别,尤其是重要票据的币值一路水涨船高。
如1962年3月发行的10元券(俗称“大黑拾”),其币值相当于1979年的12.3元,到1986年6月达到2850元;1953年版的10元券,原本属于流通券,自1974年5月1日起只能收入银行作为库存券;1956年版的5元券(俗称“黄花五元”),其币值在1974年3月份突破100元大关,达123元,此后持续保持高价位;1960年版的5元券(俗称“红花五元”),其价格远远超过了原邮票的主值“五分”,最高的市场价在2000元左右。这些珍品不仅是研究第二套人民币的诞生和制版的珍贵文献,而且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第二套人民币中,还有部分券别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实现价格翻倍。但是这些潜力股,在往后几十年里也照样会迎来自己的春天。现在第四套人民币的退市也引来了不少“集币爱好者”的收藏,第四套人民币里面的纸钞和国库券将来还会不会有升值的潜力呢?这要看能否超越第二套人民币。
不过,相较于第三、四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设计水平较高,纸张等质量较好,油墨的使用也比之前两套人民币高档很多。它们在版式、图案、铸字、印钞材料、油墨、工艺等方面均优于第一套人民币。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第四套人民币在收藏投资领域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