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瓷药瓶有收藏价值吗?
清代是古陶瓷制作的顶峰时期,不仅有专门的御窑厂为宫廷烧造精致的瓷器,地方名窑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清三代是清王朝国力强盛时期,康熙为雍正和乾隆时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时期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瓷器的品种繁多,制作精细,清三代之后,随着社会矛盾加剧和国力渐衰,清政府开始不断的削减景德镇御窑的生产,使乾隆后期到光绪100多年时间里,几乎未生产过有官窑款的官窑器,仅有少量的官窑款粗制瓷器和民间窑产品。
由于这个时期官窑器少,而私窑器因为制作精美,和三代瓷器十分接近,因此被大量当作清代官窑流入收藏市场,小药瓶也是其中之一,清代中期为了方便保存中药材,就产生了小药瓶这种容器,由于使用价值高而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被大批制造。此瓶口径3。9cm,高15。8cm,以仿北宋定窑刻划缠枝纹,定窑以烧白瓷着称,胎骨薄而轻,釉色牙黄,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定窑白瓷的制作技术高度发展,对我国陶瓷的发展影响很大。在《饮流斋说瓷》中有:“按定窑花瓷有粉定,有紫定,有孩儿脸,有黑定等,则定窑花瓷品种之繁可知。又其制花纹有划花者……其划花器皿之边沿多刻以回纹一圈者为多……”,对定窑划花的特征,此药瓶特征表现极似,为清中期仿定窑瓷品。
在清末时期,由于医学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改变,小药瓶渐渐不被使用,退出了日常生活,因此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瓶器型典雅庄重大方,釉色乳浊,釉汁莹润肥厚,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有力,胎质坚细,瓶身图案为折枝莲纹。小瓷瓶是清代宫廷和官府的实用器,存世量极少,是清代皇家御窑和地方官窑生产的珍贵瓷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