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跟玉差別在哪?
“玉”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礼记·聘义》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孔子说:“昔你璋,王命卿士,南面而立;汝珪,王命卿士,西方坐;汝琮,王命诸侯,来朝觐之。”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把玉和德行、地位联系在一起。至于“翡”和“翠”二字的出现就更早了,分别见于汉朝和晋代的文献之中,汉代的王逸在注释《楚辞》时就提到过这2个字:“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后来这两个字就渐渐用来指代翡翠,一直沿用至今。
但有趣的是,虽然“翡”“翠”二字出现得都较早,但在古书中却很少见到用它们来称呼今天的珠宝级翡翠。究其原因,可能因为“翡”“翠”二字本意为鸟类羽毛的颜色,而古代的工匠在制作首饰或者玉器时往往要事先做好配色打算,一旦选好了材料颜色,那么雕刻时的刀法也就确定了。所以,如果料子本身色彩单调,则无法利用雕刻来增加鲜艳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颜色不够浓艳,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上佳之选,不会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刻意熏色以提高颜色饱和度。但要是料子的原色就很丰富的话,那自然就有文章做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翡”和“翠”其实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染色工艺。
“翡”的意思更为广泛,它可以是红色系(包括橙黄色)的宝石,也可以是以绿为主色的宝石(不包括绿色和田玉)。而“翠”则专指绿色调的宝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翡”“翠”还是二者结合,其颜色表达都相对宽泛——“红”在东方文化中常常与热情、吉祥、喜庆等意义相勾连;而“绿”则常被赋予青春、希望、和平等的含义。所以,无论什么颜色的宝石,只要被赋予了这些美好的寓意,就可以被称为“翡”“翠”——这也是“福禄寿”常见于玉器、瓷器等工艺美术品中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