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酸蚀纹怎么鉴别?
谢邀! 先放结论,通过观察外部特征来鉴定是否人为酸洗充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正确率可达80%。若不能通过外部特征判断,可用简单的小试验来检测其内部构造的真实性,方法简便易行,正确率可达到100%。 但需说明的是,天然翡翠原料或成品出现极小的酸蚀点(针眼)是正常的(约5%左右),这些酸蚀点出现在表面或内部均属于正常情况,并不影响其品质和价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翡翠制品都是经加工制成的挂件、手镯或其他饰品,这些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光的亮度,会进行抛光处理,而抛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砂纸、砂布甚至酸性化学剂,我们不能单纯地以表面有无酸蚀斑作为判定是否人工处理的依据。
对于下面这个问题,可分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是天然的翡翠原料或是制作过程,是否存在“酸蚀”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多年的教学和购买者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的翡翠原材料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酸蚀”现象。所谓“酸蚀”现象,就是指天然翡翠在形成过程中(主要是火山作用),周围的环境含有大量溶解性的矿物质溶液,其中的金属离子浓度很高,当这些物质接触到晶体后,可能会将其表面侵蚀,留下“凹陷”的形态,即人们常说的“酸蚀坑”。不过,这种“酸蚀坑”的形状并不规则,而且密度不大,分布也不均匀,在材质较嫩的翡翠材料和某些雕刻件上表现明显。如图所示,这样的“酸蚀坑”其实是天然形成的,并没有经过人工的“酸洗”。 第二是人工“酸洗”是否存在?如何辨认? 其实,目前市场上很多出售的翡翠制品都经过人工“酸洗”了,只是部分商家不注明(或者说不知道)其产品的处理方法而已。所谓的“酸洗”,就是采用盐酸浸泡,或者使用硫酸、硝酸,将质地较为松软的翡翠腐蚀变硬,使其表面更加光滑,并且去除杂质和污点,以达到增强视觉效果的目的。经过“酸洗”后的翡翠,往往看起来更为鲜亮,色泽也相对柔和。但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酸洗”的翡翠一般颜色鲜艳,但过于均匀,色调单一;而天然翡翠的颜色往往分布不均,有浓有淡。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外部特征来初步判断是否为人为“酸洗”。例如,如果发现一件翡翠饰品的表面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纹理(如鱼鳞状)且缝隙间有黑色物质,那就可以基本确定该玉器是经过“酸洗”的处理。因为未经“酸洗”的玉质本身是具有渗透性的,矿物颗粒之间的缝隙本来就会因其他矿物成分侵入而形成纹理,只不过颜色可能深浅不一罢了。 而若是经过“酸洗”的玉器,由于其内部结构已被酸性物质软化,原本相互穿插的纤维状或粒状结构会呈松散的网状排列,颜色也会显得均匀而淡。同时,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若发现裂纹处被染上了色,那就是人为染色的证据了。如图所示,这就是经过染色处理的翡翠制品,因其表面颜色均匀统一,且多呈浮于表面的特点,我们轻轻擦拭即可将其除去。
除了上述办法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日常小知识来进行判断。比如,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这件玉器有没有抛光粉的痕迹。若发现有细微的白色颗粒附着于器皿表面,那么极有可能就是在抛光的过程中,抛光粉没有清洗干净导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测测其密度,看看是否与纯天然的翡翠接近。 最后需要说的是,无论是天然翡翠还是人工处理的翡翠,均有收藏价值,关键要看其工艺是否精致及造型是否美观。当然,若价格合理,自然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