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风格演变原因?
“风格”二字用得好! 什么是风格呢?一般说是个人风格的形成受个人气质、阅历、个性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个说法不错。但风格的形成还受客观因素,即时代风潮的影响。 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到汉隶再到唐楷,每一个时代的书体都有其鲜明的风格特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士,掌六书。”“八士”是指:侯刚、史皇、雷公、仓颉、虞卿、奚仲、巧射、大夫。其中只有仓颉一个人是黄帝的史官,其他的都是周王室的史官。这说明书体的演化与史书编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看看这些字体的风貌及其演变的趋势: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出土的卜辞文字,多为刻符,也有少量毛笔书写的。这些文字多呈轮廓形,笔划较细而直,字形结构紧凑;晚期出现方折,笔画增粗。
金文也叫钟鼎文,主要指铜器上铭文(包括乐钟和戈戟上的文字),形态多样,有铸成或铭刻而成的。金文承袭了殷商的文字特点,又增加了装饰趣味,字形结构更加紧凑。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也呈繁复之势,但各诸侯国的文字又有不同之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使用小篆作官方文字。小篆是由大篆发展而来,字形瘦长,圆转流畅。但由于篆书书写困难,秦末汉初又流行隶书。 隶书又称秦隶,因发源于秦朝而得名。西汉初期,隶书渐趋成熟,笔画带有波挑,形成“隶味”。到了东汉末年,隶书逐渐完善,形成了古朴的楷书形象——今文字学称之为古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正字法没有得到统一,楷书和行书有所变化,但大体上保持汉代的风格。唐代建立后,为了便于识别,确立楷书为官方文字,提倡学习王羲之等人的行书、草书,同时规定民间使用汉字必须以正书为准则。于是唐代的楷书出现了新面目,笔画多圆润,结构多变且富有美感。唐朝中期以后,楷书开始向行书演变。
宋朝立国后,鉴于唐朝末年的战乱,大力复兴古文,却导致汉字书写的混乱。宋代书法家为了追求个性,把汉字写得歪斜、欹侧来显示自己的独特,形成了“尚意”的书风。元明清三代遵循“宋四家”的风格,追求个人情趣,使得汉字书写更加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