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喜爱青花瓷?
我小时候生活在黑龙江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盛产水稻、马铃薯和玉米,还有一个国营的瓷器厂。虽然名字听着像玻璃厂,其实生产的是陶瓷制品——主要是用于出口的外销品,因为当时国内的需求量非常少。 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外贸,只记得每个工厂都有很多工人师傅,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烧炉子(不知道他们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每天从早到晚,炉火都熊熊燃烧着。
据说这些原料是当地特产,价格相当低廉,所以可以大量烧制。不过品质也真的不算好,经常有碎瓷片掉到地上(这种场景现在似乎只能在影视剧中见到了)。后来工厂经营不善,就逐渐减产直至倒闭了。 我家有亲戚在北京做文物生意,经常往返于京、辽两地,每次回来都会给咱们带一些“宝贝”。其中就有一些青花瓷器,不过质量都非常差,有些甚至都开片了(在瓷器表面有细微裂纹)。
后来我上了大学,学习历史专业,学习了陶瓷艺术史后才知道,元青花的釉色其实是青白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颜色,称为“影青”。明永乐年间开始,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颜色浓重、艳亮。到了清代,又出现了蓝料掺和铁锈进颜色的方法,使得青花的颜色更加深沉、浓郁。
但是无论哪种,都以青白色调为主。而我家那些所谓“宝贝”中的青花器,色调明显偏灰,应该是采用了低质的蒙古青料。另外还有一些仿制的成化斗彩、永乐甜白等品种,更是差之甚远。不过当时我也觉得挺好看的,毕竟那时候见识少嘛! 大学毕业多年后,有一次和同学聚会,听说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文物专家,就去他家拜访他。进门后看到他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文物藏品,其中有不少的瓷器。我刚要询问,他就让我看一件东西----是一个小酒杯,杯身上印刻着淡淡的青花文字和纹饰,看起来精致优雅。他说,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酒盏,是我一位朋友前些时候从他手里买的,花了1000块钱。
我仔细看了起来,不禁惊叹道,真漂亮啊! 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便笑着对我说,你喜欢的话,就送给你吧。 我十分激动,连声说谢谢。
回到住处,我打开行李箱,把杯子取出。看着那柔和的青色线条,仿佛看到了水波荡漾,仿佛听到了婉转乐曲。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翩翩佳公子。 后来,我又去过北京几次,都去了那位朋友父亲那里,他不仅给我看了更多的文物,还教我如何鉴定真假,以及如何估价。
我想,也许我的家乡曾经有个瓷窑,父母曾亲手烧制过瓷器;我的祖辈可能做过木器家具或玻璃器皿,而我又是他们的后代……
于是,当遇到更好看的青花瓷器时,我会忍不住想,这件文物如果回到我故乡那个有窑的火神庙村,该有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