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朝的导于什么写?
我猜楼主问的是“本朝”两字到底写的什么。 以明代为例,有太祖“制诰”、太宗“御制文钞”、仁宗“宣统遗诏”等,这些“诏书”“诰”之类肯定不是皇帝自己写的(至少不是全篇都是),但内容当然代表皇帝的意志;除此之外还有弘治皇帝的《论语解》、嘉靖皇帝亲自撰写的《皇明祖训条录》以及万历首辅朱国祯编撰的《圣谕》等等,这些都是皇帝亲自书写,或经过修改的。 以上都属于官方规定的“圣训”体系,而有些皇帝还会亲自撰写一些不列入这套体系的“家法”,如正德帝亲自写的《教民五事》、神宗为孝端皇后亲拟的《内家训》、世宗为恭淑贵妃母家的“敕书”(这玩意儿有点像皇帝给外祖父母写的过年信……)等等。
还有一些所谓“家训”,不是皇帝写的,但代表了皇帝的家教理念,因此也有一定价值——虽然这种家教往往和帝王个人没什么关系。如洪武年间制定的《大明律例》中有规定:“凡官宦人等但有不孝父母者,不论已刑未刑,俱发边卫充军。”又如,正统十二年禁止“军民人等妄称祖宗遗训,捏造文字”,并罚了作假的两个太监。可见从洪武开始就有官方监察皇帝家教的问题了,并非始于雍正。 至于题主所举雍正的书房名——怡情寡欲,其实雍正的“书房”很多,著名的有一斋、怡堂、乐志轩、碧虚坛等,不过,如果认真研究这些书房之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一斋”“怡堂”外,其余都带有一个“乐”字。比如《清实录·世宗实录》中记载的“乐志轩”“乐善堂”“乐道斋”……以至于后来光绪年间修《清史稿》,也发现当时许多书籍中的“乐”字均被避讳,可见这个“乐”字是雍正非常喜欢的字眼。那么为什么一个“乐”字如此重要呢?这要从雍正的性格说起。
据乾隆回忆,父亲雍正性情“宽惠有余而睿智不足”(《庭训格言》),也就是说雍正是个仁厚但是没有太多心机的皇帝,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子弟的管教,但又没有太高的要求他们的成绩(考出好的试卷)。他在位期间,特别看重“品行”二字,多次在朝廷上提到要培养官吏们“清廉”“孝顺”“和睦”的品质,并且把这几个字作为为官的考评标准之一(其他标准为“廉明”“勤慎”“刚正”)。既然皇帝本人就在教导臣子如何立品,并且将品行的优劣作为考核的标准,那么自然大臣们的家书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否则怎么向皇帝交差啊!)于是,我们看到康熙朝后期开始出现的“教子章”到了雍正朝变成了“家范”或者“家训”,内容也越来越多,因为再单纯强调“孝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
为了教育好子孙,雍正不仅写了“家范”“家训”,还亲自做了表率。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批阅册子”,内容无非是对臣子的奏折所作的批示,但这些批语往往是针对臣子个人问题的,其中就包括了很具体的品德指导,如某年某月某日批复吕留良的儿子吕葆中卷轴曰:“凡做官的人,应当先守本分。你父既失察衙役,挟仇诬告,自应革去职衔,休致回家,念既往不咎,免罪释放……此后安分守己,自可永远得优游闲适。若再作恶多端,定然严惩。” 雍正的“家教”重点不在于写了什么,而在于他本人作为“圣祖仁皇帝”的第4个儿子,依靠出色的品性脱颖而出,成为众兄弟之中最受父亲喜爱的一个,并且在位时大力宣扬自己的“家教”成就,以此影响官僚群体的家庭风气。